DOTA回忆录(二)

“四爷,打完这盘,咱们五个人一起搞一盘。”张老师说道,“冯董,宋教授,王老师,搞不搞?”

“搞!”冯董先答话,”早就想和张老师搞了。“

“干”,宋教授跟着起哄,”张老师今天难得有闲心跟我们搞,那还不陪张老师战个痛快。“

“张老师要搞,我还打什么路人战。”四爷说道,”我马上就退。”

“张老师霸气外露,今天我们四个人辅助张老师超神,张老师你要是不超神,你就骂我们吧。“王老师总是那个笑嘻嘻,喜欢添油加醋的。

”你们几个臭小子。“张老师笑得样子倒也确实有几分教师范,他比这几个年轻小伙子年长了差不多7岁,在他们面前倒也不太适合过于随便,于是装作一副严肃的样子,”老是拿我开涮,等下我别超鬼了就行。“

借着张老师的这句话,几个小伙子又开始讲相声了,几个人当捧哏,另几个人当逗哏。这几个工科男,平时在外人面前总是摆出一副严谨学术范,而私底下,却都变了一个人似地,油腔滑调,满嘴跑火车。

这只是一个平常的周六傍晚,实验室休息,其他的同胞们大多各自忙各自的去了,只剩下这么五个人还坚守在实验室的阵地。

”我已经退了。“四爷说道。

”都别瞎扯了,大家准备搞起。“张老师下达指示一般,边说边示意大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搞起。

四个人各就各位,纷纷登上了对战平台。

”冯董,你是谁?“四爷问道。

”他的亲爸啊。“冯董答道。

”谁?“

”宋教授他爹。“王老师赶紧抢话答道。

”你爹。“宋教授赶紧呛声。

”哈哈,你们几个小子,取点正经的名字不行么?“张老师的实验桌正在冯董右手边,他看得到冯董的游戏ID就叫”他的亲爸啊“。

”取了这个名字,没人敢杀我了。“冯董一如既往细声细气地说着。

”为啥呢?“

”你每次死的时候,屏幕上怎么说的?“

”XXX杀死了YYY。“王老师显然很懂套路,”这样一搞,就是XXX杀死了他的亲爸啊。“

”然后反过来,他的亲爸啊杀死了XXX。“宋教授补了一刀,”总之就是不管冯董杀了人还是被杀了,都赚便宜。“

”这个臭小子,别看冯董平常慢条斯理很文雅的样子。”张老师显然被乐坏了,边拍着冯董的肩膀,边说道,“骨子里还是很风骚嘛。”

“那是,多谢张老师夸奖。”冯董微笑道,一个如此粗犷的脸庞,常常却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都是跟张老师学的。”

“这这这,不扯了,赶紧进四爷的主机。”张老师怕又引火上身,赶紧转移话题,“四爷,我的名字是zl1980。”

“我是买一宋一。”

“我是王命之徒。”

“这两个鬼家伙。”张老师低声窃笑道。

四爷的名字和张老师的更合拍一点,叫controlmind。

五个人都在等待匹配的对手,可能是刚才嘴巴一直不停,终于有些倦了,实验室安静了下来。

整栋通信实验大楼,也只有这间实验室有些声响,其他实验室基本都是黑灯瞎火,没有一个人。之所以会这样,这就归功于实验室的BOSS,江海教授,他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全年无寒暑假,每天朝八晚十,每周休息一天,也就是周六。并且周日一大早就要开例会,相当于周六还得准备例会所需的演讲PPT。实验室的同胞们刚进实验室的前几个月基本无法适应,甚至有部分硕士生直接转实验室,甚至退学。但一旦适应了这种模式,倒也习惯了,四爷和王老师最直接,干脆每天睡在实验室,而冯董的父母是本校的老师,每天住在家里,但是周六呆在家里也没什么意思,干脆来实验室看看论文,抽空打两盘DOTA。宋教授自然是来做PPT的,准备明天的例会,也是因为下午刚弄完,才得空晚上搞搞DOTA。张老师则是刚从自己授课的学校回来,来实验室看看。

之前也一直没有提到这些人的专业,他们的专业是通信网络方向的,实验室命名为通信网络实验室。说白点,他们就是研究现在3G 4G通信协议,做算法优化和提出新的应用场景,然后发表论文到国际著名期刊和会议,说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不是一般的苦逼,这会在以后慢慢道来。

几分钟后,终于匹配到了对手。在平台加载DOTA的时候,几个人开始商量战术战略。

“我们战斗值938,对手战斗值1364,估计对面也是黑店,敌人不能小看。我们最好选强势阵容。”冯董说道,“我选神牛,游走四号位,我们前期稳扎稳打。”

“行,好好打一盘,我走中,二号位。”四爷说道,“我就来一盘女王,能GANK能打后期。”

“行,四爷和冯董的能力毋庸置疑。”王老师和这两个人打得多,对他们实力自然也是很清楚,“我来打三号位,劣势路单,我搞黑暗贤者。宋教授,你就来个五号位LION,能抽能插,能鞭能射,厉害地很啊。”

“没问题,我是打酱油的。张老师,你选啥,我全场为你服务。包鸡包眼包大药。”宋教授说道。

“你们这两个相声演员。”张老师说道,“那我就来盘幽鬼吧。”

“稳,张老师选幽鬼,这盘已经稳赢了。”

“哈哈,干起来。”

“好,阵容定下来,我们这盘就围绕着张老师的幽鬼来打。”

可最终,这场DOTA的号角并没有吹响。

王老师突然大吼了一声,“赶紧退!”

除开张老师外的另外三人像是明白了这句话所代表的含义,并不仅仅是退出了这局DOTA,而是完完整整地退出了对战平台。

“怎么了?”张老师很是诧异,“怎么都退出游戏了。”

毕竟张老师这是第一次在实验室打游戏,他或许都已经忘了这是哪里,这是江海教授的地盘。有什么事情能让这些人立马退出游戏,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江海教授要来了。

“海哥来了。”冯董拉了一把张老师的衣袖,低声说道。

张老师恍然大悟,难道海哥周六晚上还要来实验室探班么?

江海教授并没有来实验室,但他已经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实验室在F栋,他的办公室在B栋,中间有实验大楼的一个草坪隔窗相望,王老师的手机gtalk软件提醒江海教授上线了,这也就说明他已经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虽然办公室离这里还有一段距离,但说不准他马上就会来。这些小伙子早就做好了预警,这是基本的生存之道,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大家退出了DOTA对战平台后,重新打开论文或者PPT。

实验室有了将近半分钟的沉默,这次真的是鸦雀无声,最后是冯董打破了沉默,“平常,我们现在在做什么?”

张老师“阿”了一声,显然没听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经验丰富的王老师马上接过了话,“平常周六晚上,人都不会很多,偶尔会来几个人,吃完晚饭后,一般我们都会稍微休息一下,而不是直接坐在实验桌前看论文,我们有时会聊聊天,有时会打打乒乓球。”

“我们现在去打乒乓球,这样比较自然。”冯董说道,“否则我们五个人坐在实验室,心不在焉的看论文,万一海哥来了,一定会起疑心,我们干脆放松一下。”

张老师总算听明白了,江海教授的恐怖,可见一斑。虽然自己也算是博三了,可对实验室和BOSS了解远没有这些小伙子深刻。

”走,搞起搞起。“宋教授的兴致倒是挺高。

”咱们五个人,双打吧,一人轮换。“四爷说道。

”走,打球去。“张老是也跟着说道。

乒乓球桌离实验室不远,在走廊的尽头。打开了灯,几个人便开始操练起来。

张老师有些心不在焉,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并不是不喜欢打乒乓球,而是他更想和这几个小伙子打盘DOTA,尤其是四爷,另外还有一个是,冯董。为什么还有一个冯董,他说不清楚,他只是觉得这个小伙子身体彪悍,力量脸,但是思路清晰,说话有条有理,喜欢玩神牛,他的气质和神牛的契合度非常高。并且王老师还说到四爷和冯董两人实力毋庸置疑。从刚才的对话,他感受得到,这四个人中,四爷和冯董是核心,王老师和宋教授可能只是偶尔玩玩。假设四爷的真实水平是1000分这个中等偏下的水平,那么冯董可能和他差不多,王老师和宋教授可能只有800分左右,也就是入门级别。

“张老师,又该你上了。”宋教授把拍子递给了张老师。

”哦,好的,又该我了啊。“对手刚好是四爷和冯董,既然这样,在乒乓球桌上好好会一会他们俩。

张老师高高抛起球,待球自由落体向下落时,球拍斜下摩擦乒乓球,发出了一记又快又沉的下旋球。

”好球,呀。“对位的四爷,见到这样的球,居然直接逆向摩擦乒乓球,硬是拉出了一道弧线,球刚刚擦网而击中对面的球台。

张老师心里暗暗叫好,这种球四爷都敢直接拉过来,真是跟他的DOTA风格一样。

王老师退到远台,把球重重地打到对面的对角。

冯董不急不慢,算准了球的落点,在球降落到球台水平面以下即将落向地面时,切出了一记下旋球。球又稳稳地滑向对角。

站在那的人本是王老师,他赶紧往后一闪,腾出空档让张老师接球,张老师倒也不怕这种下旋球,找准了落点,在远台的位置又把乒乓球切了回去。

这样的球,再切回去可能会要冒极大的风险,很有可能落网,四爷直接把球挑起,打向对台。

王老师找准机会,一扣。

冯董远台接住了球。

张老师又是一扣,球势大力沉,砸向了对面的球台。

”干!“四爷直接吼出了声,硬生生地直接扣了过去。

”好球!“站在边上的宋教授叫道。

”过网了没?“四爷问道。

”不知道,好像是过了。“张老师答道。

”好像是弹在了你们自己那边的桌子上的。“王老师眼比较尖。

”哈哈哈,我也觉得应该是没过,张老师牛逼啊。“四爷哈哈大笑起来,想必是很回味刚才的那一拍。

”哈哈,没有没有,四爷刚才那一下要是过网那是相当精彩。“

”四爷声音再吼大一点,估计就可以过网了。“宋教授说道。

”对,哈哈,四爷得再卖力点。“王老师说道。

”四爷干得爽就好。“冯董说道。

几个人趁着这个话题,又开始扯东扯西,进入了相声模式。

有机会一定要和他们好好打一盘DOTA,张老师心里暗自说道。

DOTA回忆录(一)

“快F,快F”

“切回去买装备,把钱都花光”

“快3,快3,可以逃”

几个人正围在实验室最后一排靠门的实验桌前,在这一时间点,瞬间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指手画脚,恨不得把坐在电脑桌前正在操作的那人掀起来,然后自己去力挽狂澜。

电脑桌前那带眼镜的小伙子,装作没听见一样,硬是操作着只剩89滴血的PUCK与还有小半管血的召唤师卡尔在中路对A。比赛才刚刚进行不到3分钟,PUCK与卡尔都只二级大半三级不到,一血还未发生,若是中路的PUCK送了一血,这一盘PUCK极有可能全场毫无作为,因为PUCK急需前期利用等级优势,游走边路GANK对面的核心英雄,以此来打开局面,逐步扩大优势。而卡尔,作为三大路霸之一,只需在中路站稳脚跟,通过急速冷冻和电磁脉冲控制中场,抑制对中英雄的经济和经验,拖延其GANK TIMING,再伺机集结两到三个有AOE有控制的队友一起推塔,强逼对手打团,一方面利用霸道的技能与对手作不等价交换,另一方面又护住容易被GANK的队友,稳健残酷地一步步蚕食对手,最终通过装备优势和兵线优势直破对手高地。一场40分钟的DOTA比赛,从某种意义来说,便是中路英雄的对决,赢了中路便赢了半场比赛。

整场比赛的走势,将在3秒内决定。

卡尔欣喜过旺,捡到了一块肥肉,对手若不是菜鸟,便是自信过头的傻瓜,他第一时间给PUCK上了一记Y急速冷冻,想以最快速度拿下对手,受到了急速冷冻的30点魔法伤害,磨抗折扣下来,PUCK扣22点血,只剩下67点血。小伙子不紧不慢,原地回击了一记普攻,再左键点击卡尔查看血量,还剩232点血。第一回合,告一段落,PUCK此时最多承受两次普攻,而蓝量也不足一个R,仅有一个刚好CD的F,而卡尔,只需要稳稳地A出两记普攻,便可拿下一血。

卡尔的普攻已A出,当然,他相当清楚,PUCK此时必然会使用F躲避伤害。PUCK也别无选择,立刻使用了F,但是,PUCK在相位移动的同时,身上却闪动着亮绿色的光环,这是大药膏的效果,虽然会马上被打断,但大药膏会在使用的一瞬间增加40点血,加上原本的67点血,便是107点血,卡尔的两下普攻,却不一定可以A死PUCK,因为急速冷冻的效果只有三秒,在PUCK相位移动结束后,已消耗1秒多,再算上普攻间隔1秒多,此外还需要考虑弹道时间,那么在之后的第二次普攻造成伤害时,很可能极速冷冻已失效,因而会伤害不够。

或许是因为想到了这层而心虚,又或许是心急,卡尔居然在PUCK显形后虚晃了一步,但随后卡尔冷静了下来,他很清楚,即使无法两个回合内结束对手,但自己仍然稳操胜劵,对手只有普攻,蓝量不足一个技能,需要至少四次普攻才可以结束自己,而在那之前PUCK已经死了。在互相A出一记普攻后结束了这个回合。PUCK只剩48点血,卡尔还有180点血。

但谁都没有料到,PUCK身上突然金光一闪,小伙子眼前一亮,迅速键盘敲击O R升到两级R,由于升级带来的蓝量提升,刚好够一个R,鼠标键盘噼啪做响,一记普攻一记R同时发出,卡尔20点血,卡尔的一记回击,PUCK还剩28点血,形势已经扭转。

双方都承受不住一次普攻,谁先出手,谁就是胜者。卡尔一声惨叫倒在了地上,first blood,PUCK拿下了卡尔的一血。卡尔的操作者像是呆住了一样,死后3秒才在聊天窗口打出了5个句号。

“四爷,你运气太好了,刚好升了一级”,看来操作PUCK的小伙子名叫四爷,他身后一清秀的高个子双手拍在四爷肩上,顺势做出按摩的动作,俨然一副专业技师的样子,使劲地揉捏起来,还一个劲的问着,”爽不爽,四爷。“

”真是酸爽“,四爷侧过头来,嘴里还发着嘶嘶得愉悦吁声,他的头发遮过了眉毛,皮肤白皙,书生气十足,操着一口湘味普通话答道,”宋教授,幸亏有你站在后面,我才有这么好的运气,要不然我早送一血了。再捏重一点,嗯,对,就是这个力道。“

宋教授并非真教授,只不过实验室内人们互相以教授称谓罢了,宋教授硕士一年级,刚入学2个月,但在实验室已经呆了差不多一年半,因为他是本校保研生,所以大四就已经在实验室里研究课题了。

“四爷太犀利了。卡尔被你的气场吓住了,居然在你相位移动显形时手抖了,要不然最后他先A出那一下,四爷你就送一血了。来,我来给你捶捶背。”一个寸头方脸大个子说道,声音却又有些细腻,他是冯董,在实验室呆了也有一年多。

”还是冯董霸气。直接把卡尔给吓傻了。“宋教授说道。

“是霸气测漏。”硕士二年级的王老师说道,“哈哈,直接漏了卡尔一身。”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插科打诨,互相吹捧调侃着。

而这几个中间,有一个人,一直没做声。他是实验室的三年级博士,人称张老师,当然,与其他人不同,他的的确确是一位高校的老师,现在实验室进修博士,前两个月他一直在代课,今天才回实验室,刚一回来,便见到了这个唤作四爷的新面孔。

刚才那三秒的镜头一直在张老师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右手抚着下巴的胡渣,边自问自答。

四爷从一开始,到底是不是已经都计算好了?

如果是早已计算好,那他的实力肯定远高于他天梯1000分所代表的水平,那么,与卡尔对线,也不至于被压得只剩下一丝血需要与对面拼命。

会不会是为了在大家面前秀操作呢?也不对,秀操作完全可以用更加保险的方式去完成,出了跳刀,红杖,推推,再去秀操作岂不是更加亮眼?

或者说,四爷其实只是一个菜鸟,碰巧卡尔手抖,自己升了一级,走狗屎运罢了。也不对,四爷平稳流畅的鼠标键盘操作显然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菜鸟,更何况他还知道相位移动贴大药膏这种中等水平玩家的小技巧。

张老师拍了拍四爷的肩膀,忍不住还是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四爷,刚才你真的肯定自己可以拿下一血么?”

四爷转过身来,扶了扶银边眼镜框,回答地倒也干脆,“我以为我会送一血。”

“所以,你只是因为这局DOTA不重要,随意玩一玩?”

四爷露出了一脸的疑惑,“不是啊,我只是觉得这样才爽。“

”可你很可能会送一血。”冯董插上话来。

“但卡尔拿下一血也很爽吧。”说完,四爷又回过身继续操作了起来。

宋教授和冯董仍在一旁说着自己的看法,宋教授认为如果是自己,当时肯定应该一边往回跑,一边买好遗产最保险。冯董坚持说,先F了,再买遗产,再往回跑,更加稳妥。

“可这样玩有什么意思”,这是张老师五年前曾经说过的话。

当年放弃了魔兽争霸,不正是因为觉得不再有趣了么,接近职业水平的他,一度想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去打职业电子竞技,可他一想到需要养家,需要供房,需要供养父母,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可转念一想,如果真能上一线战队,拿下国内电竞大赛的冠军,奖金也很丰厚,钱也不再是问题,当时离WCG还有三个月,他想在WCG上证明一次自己,于是他疯狂地练习。

WCG结束了,他两轮就已被淘汰,回到家后,打开魔兽争霸,他突然发现,战术都是一样的,甚至建造顺序都是一样的,这个游戏毫无任何新意。

“这样玩有什么意思。”

他卸掉了电脑中的魔兽争霸,再也没有碰过。

四爷刚刚的几句话,打开了他内心尘封已久的记忆。虽然不再打魔兽争霸,但他之后又开始打DOTA,始终,他还是一个热爱游戏的人,对于他来说,游戏既不是工作,也不是消遣,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只需要精彩就好,若是把游戏当作事业,那么游戏将不再有趣,而若只是把游戏当作消遣,那么便是糟蹋了游戏。

张老师数了数,眼前的几个小伙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加上自己五个。刚好可以组个队,和这些小伙子在一起,突然他觉得自己好像年轻了好几岁。

为什么要建立虚拟侦探网

为什么要建立虚拟侦探网?

这得从两年前说起。当时,我尚不明确需要创建一个什么样的侦探网。我浏览了侦探推理相关的各类网站,有以原创小说为主的,有以提供阅读经典推理作品为主的,有社区推理谜题类的,还有刑侦推理知识为主的。但我都觉得不是我想要的,到底是哪一点不合我心意呢?

我仔细想了想,我为什么喜欢看侦探推理。

当然,我很清楚我的答案,因为,侦探推理是一场游戏。

侦探小说,其实就是一场二次元的游戏,小说故事中的侦探,与现实世界的读者所扮演的侦探,两人之间的对决,看谁能够最先发现真相。

事实上,喜欢侦探推理的人,大多都想成为侦探。

而那些常规的侦探网,只是一个读侦探推理内容的网站。

而我想要的侦探网,是一个人人都是侦探的网站,而不是读侦探故事的网站,侦探们可以在这个网站上聚集起来,叙述自己的案件,阐述自己的想法,仅此而已。

于是,名字也很快就确定下来,就叫《虚拟侦探网》。在那之后一年,也就是2014年1月16日,网站正式成立。之后,又邀请了我的好友一起参与进来,成为侦探的一员。

至今,网站发表了50余篇文章,不追求数量,也不追求质量,只追求一颗侦探的心,哪怕再索然无味的事情,只要用一颗侦探的心去看待,都是十分有趣的,而事实上,有一颗侦探的心,任何事情都是侦探推理,就是这样简单。

虽然不多,但仍然有一些朋友会来网站上看看,发表自己的评论,在此,也非常感谢这些伙伴的关注。

我并不希望我们的网站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我很不喜欢唯流量论,唯用户量论,这些虚无飘渺的浮躁之物,终将在大潮过后褪去。因此,我们站在岸边,用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这当作一个虚拟侦探的精神家园,没事过来看看,写写自己的想法。

新的一年也即将到来,期许,到时候会有新的侦探加入,也会有更多有趣的故事发生。

京极夏彦的魍魉

这几天,笔者又回顾了一遍京极夏彦的《魍魉之匣》动画版,我之前看过一遍书,看过一遍动画版,算上这一次,总共看了三遍。可即便看了三遍,仍然意犹未尽。

说说最让人深刻的一点,是作者对于魍魉的阐述。

魍魉是什么?

说法一、在泽川之地模仿人的声音来迷惑人的妖怪

说法二、魍魉,影外微阴也

说法三、喜食亡者肝

说法四、 说法五、。。。

为什么对一个妖怪的定义和描述,会千差万别?

影外微阴也,也就是说,阳光照射在遮挡物上,例如屋檐,遮挡下的阴影与照射下阳光之间那层既非阳也非阴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魍魉。

这种非阳非阴的部分,是没有界限的,是无法感知它的存在的,你可以看着阳,也可以看着阴,但你无法看到非阳非阴,可是,你一旦处于这个阴与阳的交界处,魍魉就会一直伴随着你,因为它始终就在那个非阳非阴的地方。

而这种影外微阴,类比于人心,则可用以下两个例子来阐述,你明知世界上没有神,可一旦遇见了神迹,你却又会不自觉的动摇,不自觉的去相信。你明知人死了不能复生,可一旦你怀念的亡者出现你的面前,你却又不愿离开。人总认为自己的判断非黑即白,可事实上,中间的那个魍魉却一直存在我们的心中。

于是,以模仿人说话来迷惑人的妖怪,或许就是人自己吧,人们随着心中的迷惘追随某些事物,最终迷失了自己,而当我们醒来时,恐怕才会大吃一惊,为什么自己会做这些事,刚才那是我自己么?那一定是有妖怪附体了吧。

喜食亡者肝,常常在送葬时出来害人,人们在送葬时,害怕的是谁,真是妖怪么?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或许是一个最触手可及,又永远无法了解的东西,生与死之间的,就是魍魉吧。

妖怪,便是在不可思议下产生的物,在不同的观测者下,可以是事件的主体,也可以是事件的客体,也可以是观测者本身。妖怪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更像是不同人在不同的角度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物。

 

 

 

 

一道悖论趣题

前两天,我一位朋友给我出了一道题,还蛮有趣,发给大家看看,如下是他的原话

 

如果明天是你的生日,我不太确定你特别喜欢什么,但是我要送你一份礼物,我敢打赌,你一定会收下。如果你不收下,就算是我输了,如果你收下,就算是我赢了,作为代价,输方需要付出一份价值不低于礼物本身的代价,比如1000块人民币。但是,礼物具体是什么,事先是不能说的秘密。我想,如果你接收这个挑战,眼前看来最稳妥有利的选择是,不管是什么,一律不收,你可以事先用道义上的力量来强化自己,比如无功不受禄,也可以像苏格拉底所说,你不需要生活必要之外的多余的东西,而所有必要的东西,只能通过自己来创造。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预备送给你的,就是1000块人民币。

 

大家看完了题目,是否有了自己的答案,是否明白了我这位朋友的狡黠?

很明显,无论我是收了他的礼物,还是不收他的礼物,最终,我都将收到他的1000块人民币,然后,我又必须把这1000块人民币还给他。当我把1000人民币还给他时,又相当于我没有收这1000人民币,然后他又要将1000人民币作为代价给我,然后一直如此循环。

我朋友问我,你有可能解开这个谜题么?我想了想,觉得还是有可能的,虽然不能保证自己赚钱,但是,通过增加一些特殊条件,可以让这种如此反复的过程省略掉。

解法:我不直接说我到底是收还是不收,我要求我的朋友把1000块人民币放在一个黑屋子里,黑子屋既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他,我和他都可以进去,但同时只能有一个人进去,从外面看不到里面,我可以随时进入黑屋子拿钱,我朋友可以随时去查看屋里的1000块钱是否被我拿走,以确定我到底收还是没收这1000块钱。如此一来,把一个需要立刻下决定的问题转变为一个长期决定的问题,从单次博弈,变为多次博弈,因为我随时可以进去拿钱走人,也可以永远不拿,这样以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变为了搁置争议的问题。

我的这个解法虽然听起来很无赖,但实际上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少问题的真实写照,有时候为了鸡毛蒜皮互相较劲,不如各退一步。

事实上,这道题的悖论在于,1000块钱既可以当作礼物,又可以当作代价,这就是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因为鸡就是蛋,蛋就是鸡,这种问题,是永远无法解答的。

但我又在想,我这位朋友为什么会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一道题呢,与其说,是他乐于出题,我倒是觉得我这位朋友是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如下便可举二例:

一、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与我朋友的题目基本如出一辙,不喝,就是吃罚酒,喝,就是吃敬酒,不管怎么样,都得喝。

二、礼尚往来。我不收,那是不给你面子,只好收下,收下了,实际上又还得下次还给你。

其实,这种悖论在现实生活中是挺多的,说的好听点,文化,说得不好听,瞎折腾。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干,其实也挺好,不是么?嘿嘿

 

宇宙救赎–星际穿越影评

笔者最近工作比较忙,所以将近一个月没有更新文章了,但工作之外,笔者并没有闲着,也会常常思考一些问题,看些书,看些电影。

昨天,笔者去看了电影《星际穿越》,在这里我不想聊些可能剧透的东西,只想聊些感想,另外,我题目中说的“宇宙救赎”,并非真的指什么救赎,只是笔者的一种感悟,一种心境而已。

一、死亡金属摇滚

从影片开头,在没过身高的玉米地狂驰开始,背景乐始终环绕着蜂鸣声,时断时续,这看似是科幻氛围的营造,其实不尽然,氛围只是表象,而其本质,则是一种救赎。救赎并非是重生,并非是一切重新来过,说直白点,救赎的起点是生,救赎的终点是死,接受了从生到死的这一条路,便是救赎,其意义在于,生死不是归宿,一切终将归于同一。蜂鸣即像是人死之前,大脑缺氧的耳鸣幻听,又像是跳下万丈深渊时,耳边尖叫的狂风。蜂鸣所代表的隐喻便是如此。

火箭呼啸而起,震耳欲聋,随后,切断了一切背景音乐音效及噪声,只剩下轻微的蜂鸣。漂浮在太空舱脚下的地球,仿佛就不是自己的归属一般,正逐渐离他而去。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飘向这虚无缥缈的宇宙,终点到底是哪,脚下的地球,还能回去么,还值得回去么。蜂鸣声诱发了这些思考,同时又阻断了大脑中一切的理性和感性,顺着蜂鸣的指引,终将能找到答案。此时的蜂鸣,已超出了时间与空间,它代表的是现世的虚无,或许是来自高维度的指引。

生命终将结束,生命前的最后一次狂欢,坠落的飞船,挣扎的脸庞上看不到一丝恐惧,那是人对死亡最真实的了解,振聋发聩的蜂鸣声,那便是救赎的呼喊,眼前的黑洞,便是虚无的终点。蜂鸣越来越强烈,直至穿破耳膜,飞船破碎。

蜂鸣声戛然而止。死寂,那是世界的本源,包容一切,宽恕万物。他睁开了眼睛,这才是世界的本质,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

笔者对电影中的蜂鸣声实在是非常的喜欢,整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完整的死亡金属乐,太完美了,不愧是一部顶级大作。若是没有这种背景环境的烘托,这部电影的深度将会大打折扣。这种深刻,不是来自于对白,不是来自于所谓的酷炫画面,而是来自于人的自我思考,也就是哲思,科幻的终极意义便是人类哲思的终极意义,这也是科幻从本质就要比其他主题更为高端的原因。


二、科幻的感动

科幻的感动,不是儿女私情,不是保家卫国,甚至也不是保卫地球,而是,人类终于认识到,“我们原来与他们一样”,这里的他们,可以是其他的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物质,甚至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当人类认识到这一点的瞬间时,才终于体会到了感动之情,人与人没有任何区别,人类与遵守森林法则的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人类与机器没有任何区别,人类与宇宙中的尘埃毫无区别,人类什么也没有拥有过,什么也不是。当体会到这一点时,还不是科幻,这只是禅思,而只有再进一步,去拥抱这个宇宙时,才是科幻。

正如如下这首诗一样,各位慢慢品味吧: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白昼将尽,暮年仍应燃烧咆哮;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虽然在白昼尽头,智者自知该踏上夜途,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因为言语未曾迸发出电光,他们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最后笔者以剧中的一段对白来结束这篇感想:

— 你恨地球么?
— 因为狮子要吃羚羊就要恨地球么?那你呢?
— 不恨,因为本该就这样

一件怪事–奇怪的出纳员

上个月,我的好友S跟我说起过一件怪事。

“唉。”S君在上市公司A工作,他是公司的会计。

“怎么啦?半个月前不是招进来了一个会计了么,你应该不会那么忙了吧。”S君前段时间一直向我抱怨他公司的情况,工资低,事情多,压力很大,于是上个月,他们公司的出纳离职了,要招聘一个新的出纳,可是半个多月过去了,来面试的人不下50个,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要么是期望薪资过高,要么就是能力确实太差,结果出纳的工作只好一直由S君顶着,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不过,前两个星期,S君很兴奋地跟我说,他们招进来了一个不错的出纳,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女生,面试表现不错,同时对工资要求不高。于是让她第二天就来上班。这会儿,按道理S君应该稍微轻松了些,怎么又开始抱怨了?

“她离职了。”S君的表情有些尴尬。

“嫌工作太辛苦了么?”我问道,我看着S君欲言又止的表情,感觉其中肯定还有隐情。

“上个星期,我注意到了一件事。”S君开始说起了自己的遭遇,“那个出纳坐在我的对面,我们是面对面坐着的,所以她在做什么,我都能够看到,我发现她,她常常盯着电脑屏幕看着,一动也不动。”

“是在专注的学习,或者是在思考问题吧?”我疑惑道。

“不,完全不是那种感觉,我能感受到她的眼神失焦了,那肯定是在发呆。”

“没睡好?”

“不会,因为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S君说到,“没睡好的话,应该是打瞌睡才对,可她给人的感觉是,想专注做事,却无法做到专注。我试探性的跟她打招呼,她会好像从梦中醒来过一样,‘喔’得应声,恢复了正常,再过个半个小时,又开始发呆。”

以我的职业习惯,听到S君的描述,我不自觉的认为这个出纳是不是有精神问题,无法集中注意力,轻度精神分裂症症状,随后我向S君提出了这个看法。

‘老福,你真说对了。’S君吞了吞口水,“昨天这个出纳一天没来,结果她爸爸还打电话到公司来,问他女儿这段时间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可见,不仅在公司,在家里这个出纳也是处于不太正常的状态。我问他,她女儿之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他说没有,在学校里面,他女儿属于比较安静的那种,但看起来很正常,并不像有什么精神问题。然后,我也把我所知道的都告诉了她父亲。”

“看起来,她并没有跟自己的家人说过什么。”我问道。

“没错,所以我怀疑是不是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发呆。后来,她父亲带她去省医院看病去了,按公司制度,她如果一个星期不回来,就相当于自动离职了。”

“肯定不会回来了。”我肯定道。

“没错,唉,又要开始招人,又要开始受磨难了。”

“哥们,挺住,没事的。”

以上,便是他公司发生的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乍看起来,这似乎没什么奇怪的,我也没多想,一个月后,也就是今天,S君又来跟我说起了这件事,我这才发现,生活中有的小事想不通的地方自然有它的原因。现在,我以一个事后诸葛亮的角色来说说这个事件中值得考虑的地方。

一、为何面试时,以及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出纳没有出现精神问题

二、为何出纳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征兆

尤其是第二点需要考虑,当时我们就完全忽略了这点。

“老福,我整理上个月的收据,发现少了18张收据。”S君煞有介事的跟我说。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示意S君继续说。

“按照我们公司的规章制度,丢失一张收据,罚款500,丢了18张,就是9000,对于一个出纳,那可是4个月的工资,我怀疑,那个出纳是因为丢了这18张收据,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又不敢跟其他人说。她刚来公司,正好在学习公司的规章制度,又不懂社会上的处事方法,于是只好自己吞着这个苦果,实际上,她如果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来帮她想办法,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规章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但学生根本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知道如何遵守规则,服从命令,每天过着安稳的日子。但一旦走出校园,规则完全发生了变化,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沟通,自己去处理,协调,甚至学会利用规则。”

S君点了点头,他低着头,沉默,片刻后才开口,“老福,如果我们早发现这一点就好了。如果在她刚发呆时,我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然后跟她沟通,或许这道坎我可以帮她迈过去。”

我没再接话,不知道该回答“是”或“不是”

心境障碍概述(下)–摘自异常与临床心理学


季节性情感障碍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森塔尔及其同事(Rosenthal et al., 1984)才第一次将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看做是一种特殊的障碍。DSM-IV-TR对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特征做了如下描述:

1. 抑郁的发作与一年中某一特定时间段存在规律性的时间关系
2. 抑郁症状会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完全消失
3. 前两年就有两次出现过符合这些标准的重度抑郁发作
4. 季节性抑郁发作次数多于非季节性的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特点与重性抑郁相当不同,其主要表现有食欲增加、喜欢甜食、体重增加、嗜睡以及其他抑郁症状。冬季发作期通常始于11月,一直持续大约5个月。季节性情感障碍患者如果生活在冬季时间短的低纬地区的话,情况就会好一些;如果他们搬到高纬地区,其症状就会加重。
那些因症状比较严重而被诊断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人,可能是那些在冬季出现特殊问题症状的人群的一个子群体。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的体重与活动的积极性随季节的变化不那么明显。例如特曼等(Terman et al., 1998)报告,在正常人群中,冬季有50%的人报告其精力不足,47%报告体重增加,而31%报告他们的社会活动减少,25%的人说这些变化足以表明存在问题。威基等(Wicki et al., 1992)发现在他们的德国同龄人中有3%的人在连续两年之内患过两次季节性情感障碍或“综合症亚群”季节性情感障碍。而在苏格兰SAD比率则有3.5%。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患者会经历抑郁期和躁狂期。根据DSM-IV-TR,躁狂至少包括下列症状中的三种:

1. 夸大的自尊或浮夸
2. 睡眠需要减少
3. 比平时更爱说话或者一直不停地说话
4. 观念跳跃或者思维奔逸
5. 注意力分散
6. 活动性增加或精神性运动兴奋
7. 过多地参与冒险活动

躁狂病人的行动敏捷,语速较快而且声音也很大,他们的谈话常常充满了笑话而且自作聪明。他们用词往往非常华丽,判断力很差,常参加冒险活动,甚至常出现一些在他们的躁狂减轻时又感到后悔的行为,当他们认为别人在阻止他们执行计划时,就会变得非常落寞。有趣的是,躁狂发作时有些患者显得极为快乐,而其余患者则不然。
DSM-IV-TR提到了两种类型的双相障碍:

1. I型双相障碍:患者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症状,每一种症状都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在某些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几个躁狂或抑郁时期,其间有一段“正常”时期。一些患者在一天之内既有抑郁的经历又有躁狂的经历。
2. II型双相障碍:以抑郁为主。个体可能会在轻度躁狂和重度抑郁之间波动。患者在轻度躁狂时的行为比正常时多,但是又不如躁狂期那样极端。此外,他们并没有躁狂发作期。

在任何年代,都有1%~1.5%的成人会患上双相障碍,其中以I型双相障碍最为普遍。男女的总体发病率之间并不存在差异,然而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抑郁症状多而躁狂症状少,并且抑郁与躁狂之间的交替也更为频繁。发病率并不因社会经济地位或种族的不同而不同。双相障碍的首发年龄通常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在首发症状为重性抑郁的人群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有过一次或多次复发经历;而在首发症状为躁狂的人群中则有超过80%的患者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每次发作都可能持续几天,几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持续几年。双相障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加重,然而大约十年以后,这种障碍的严重性会明显地减轻。

心境障碍概述(上)–摘自异常与临床心理学


重性抑郁

在DSM-IV-TR中,重性抑郁的诊断标准为,在下列症状中,至少有五种症状至少持续两周:

1. 情绪低沉
2. 明显地对几乎所有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
3. 体重或食欲明显地增加或减少
4. 坐立不安(physical agitation)
5. 疲劳或精力不足
6. 无价值感或过分的负罪感
7. 注意力或思考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8. 明显的痛苦或损伤

抑郁者的特征是存在明显的情绪、动机、生理及认知问题。他们的自我评价过低,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乐趣;他们常常缺乏自发行为的动机,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床上,不愿与人交往,在行动和言语上都明显地比较迟钝。一般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很消极,对现在和将来也很悲观,他们对改变自己的状态感到无能为力和无助,有一部分人(当然绝非全部)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动。抑郁的人通常思维混乱或思维迟钝,而且在保持信息和解决问题方面存在困难。
任何时候总人口中都有大约5%的人在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症,而17%的人在其生命的某一个时期都会体验到明显的抑郁。关于抑郁症状的持续时间,大约1/4的人其抑郁症状持续不到一个月,另有50%的人其症状不到3个月就消除了。25%~30%的人发病一年后仍有抑郁症状,而将近1/4的人其症状持续长达两年的时间。抑郁的首发年龄多在24~29岁之间。女性抑郁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女性患病率是26%,而男性只有12%。
 

自杀

自杀不是一种心境障碍,它也并非只与抑郁有关。然而,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并且与抑郁的相关程度比本书提到的任何其他精神障碍都要大。
自杀率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例如,俄罗斯每年的自杀率高达每10万人中40人,而希腊则低至每10万人中4人。自杀率也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起,英国妇女的自杀率便开始下降,男性的自杀率在1960~1975年呈下降趋势,而在随后的十年中则逐步上升。2000年,英国男性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中11.7人,女性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3.3人,差别非常悬殊。年轻人中的自杀倾向尤为普遍:2/3的有自杀倾向者都是35岁以下的人群。
大约有一半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药物成瘾以及精神分裂症。每种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率均大约为15%。严重抑郁患者的自杀率比中度抑郁患者低,因为严重抑郁者缺乏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行动的意志力。事实上,抑郁患者可能会在其抑郁症状开始减轻时出现自杀行为,因为此时的他们仍旧是绝望的,但是其冲动性和行为的动机却增加了。
布罗尼士和韦琴(Bronisch & Wittchen,1994)报告,在他们所调查的抑郁患者中有56%的人有过死的想法,有37%的人有死的意愿,有69%的人出现过自杀的念头。然而,这些想法并非抑郁患者才会有的:在一个由从未被诊断为精神患者的人组成的对照组中,有8%的人报告说有过自杀的念头,2%曾经试图自杀。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多是意志丧失的结果,而不是幻想或妄想的结果。其他可能导致自杀的因素主要有:男性、单身、单独居住、睡眠差、记忆受损以及自我忽视等。
沃尔夫斯多夫(Wolfersdorf,1995)归纳出企图自杀者的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无用感、罪恶感、绝望、抑郁的妄想症状以及精神焦虑。企图自杀者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自杀前的征兆,如强烈的冲动、愤怒、敌意以及攻击倾向。

焦虑障碍概述–摘自异常与临床心理学


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在DSM-IV-TR中的定义为:在大部分时间内过度或持续地焦虑和担忧,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其他症状包括:
 
1. 个体很难控制忧虑情绪
2. 焦虑和烦恼一般与以下至少3种症状表现有关:

a. 坐立不安或者紧张、急切
b. 容易疲劳
c. 难以集中注意力,大脑一片空白
d. 易激惹
e. 肌肉紧张
f. 入睡困难

3. 焦虑、担忧或身体症状给个体造成明显的痛苦和伤害。
 
根据GAD患者的报告,焦虑情绪通常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起,虽然他们明知如此,但是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就很难控制。任何时候都有3% ~ 4%的人的焦虑程度足可以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而且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2倍。GAD一般起病于童年和青少年期。GAD一旦产生,就会发展为慢性病:大约80%的患者报告终生感到担忧或焦虑。
 

惊恐障碍

惊恐发作是指在一段时间强烈的恐惧感和不适感。10分钟内达到高峰,并且至少出现以下症状中的四种:呼吸困难、心悸、头昏眼花或颤栗、胸闷、恶心、胳膊和手指发麻。
换气过度是惊恐发作的一个常见症状,也就是急促的呼气和吸气。换气过度导致二氧化碳未经肺部血液的吸收而被快速呼出。而同时氧气却吸收过量,结果便出现了上述症状。呼吸反应是由循环系统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引起的;而现在并未出现这一引起呼吸反应的诱发源,于是就使人感到呼吸不畅,并进一步引起呼吸过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所谓“褐色袋子”的方法。该方法就是在患者的嘴巴和鼻子上方放置一个褐色的袋子,这样就能确保患者能够再次吸入被呼出的二氧化碳,并且经过肺部能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稳定呼吸,打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经常性的意外的惊恐发作是惊恐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其他诊断标准还包括:患者长期忧心惊恐可能再次发作,担忧惊恐发作的寓意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逃避曾经体验惊恐发作的情境。
查尔斯·达尔文对本人的一次惊恐发作经历的描述,是有关惊恐发作的最早记载之一。但惊恐发作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普通的人群中约有1/4的人都会在某些时候经历突然的没有先兆的惊恐发作。但达到惊恐障碍诊断标准的人就少得很多了。韦琴和埃索(Wittchen & Essau,1993)估计大约只有2%的人会反复出现惊恐发作,可以诊断为惊恐障碍。
 

强迫症

强迫症(OCD)是一种令身体技能受损的慢性疾病。强迫症患者通常会有这样的闯入意识的观念:如果不采取某种特定的仪式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减轻其焦虑),自己就会受到某种伤害。比较常见的强迫观念包括害怕被感染,害怕自己的观念对别人造成伤害,害怕永无休止的诅咒等。强迫症患者通过一些特殊的行为或者思维来克服这些恐惧,如仪式化地反复洗澡直到皮肤出现问题,20次乃至更多次地反复检查一件事情确实已经完成,最终患者可能陷入仪式化行为或观念而不能自拔。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在DSM-IV-TR中的诊断标准如下:

强迫观念

a. 一些想法、冲动或者影像重复产生并持续,是强迫性地闯入意识的、不适宜的,并引起个体显著的焦虑或者痛苦情绪
b. 焦虑或者痛苦情绪不只是对现实问题的过度焦虑
c. 个体试图用其他观念或者行动来忽略和压抑这些强迫观念
d. 个体能够认识到强迫观念是自己思维的产物


强迫行为

a. 重复的行为(洗手,检查)或者心理行动(祈祷,默念),是因为个体受到强迫观念或必须严格按照规则行事的观念驱使
b. 强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或者减轻痛苦情绪,或者阻止一些可怕的事情或情况发生;但强迫行为与它们试图压制或者阻止的事情之间的联系不具有现实性,或者明显过度。

如果个体由于强迫行为每天至少一个小时持续感受到明显的痛苦情绪,或者个体的正常机能明显受到了损伤,这样的个体就可以被诊断为强迫症患者。达到临床标准的强迫行为相当少见,在人口中的比率大约只有3%。但拉什曼和德·席尔瓦(Rachman & de Silva)在一个非临床样本中,发现几乎90%的人都报告曾经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强迫观念。强迫症通常在幼年时就已经产生,而且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在卡诺(Karno)的研究中,被诊断为强迫症的成人里,有20%的在儿童时期就已经患病,29%的到青少年时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