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概述–摘自异常与临床心理学


精神分裂症的本质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确切本质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不过,大多数人认为它包含了以思维和知觉的根本扭曲为特征的一系列相关的障碍。其中思维过程紊乱是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缺乏连贯性,往往从一个话题跳到另外一个话题,从一种想法跳到另一种想法。他们会出现新语症 (neologism)或者用奇怪的方式将词汇联系起来。他们会觉得有人将思想放进了他们的脑子里,以致自己失去了对谈话或思考的控制,甚至根本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他们也可能产生妄想,有时是一些与他们自己或他人有关的奇怪念头,包括控制妄想 (妄想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夸大妄想 (认为自己很富有、名声显赫、才智超群等),以及牵连妄想 (深信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与自己有直接关系,别人的匆匆一瞥、无意注视或笑都会被认为是针对自己)。 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能体验到幻觉,其中最常见的是幻听。幻觉的具体内容从良性幻觉一直到迫害幻觉,千姿百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是单调的,亦即,尽管他们会由于内部的观念或幻觉引起明显的不适宜的情绪状态,如愤怒、抑郁等,但总体上,他们的情绪反应比较贫乏。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体验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验存在显著差异,这些体验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也因人而异。许多人长期有妄想体验,但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严重的影响;而另外一些人的妄想体验就会产生许多问题。迈克尔和戴维的经历就是这方面两个很好的例子。迈克尔是一个几年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中年男子,他住在加的夫的一个小公寓里,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他一直妄想自己被一种未知的、很可能来自宇宙的激光袭击。

 
激光袭击我,它们瞄准了我的头部,我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射击,因为每当这时,我就会感到很痛。它们忽隐忽现,并不总向我开火。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以致招惹它们要这样对我,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它们经常袭击我的头部,所以,当它们袭击时,我就穿上防护服,把金属薄片裹在我的头部,这样就会把激光反射开,激光就攻击不到我了 …… 我想它们可能是外星人 …… 上一次它们袭击我是在周日的早晨,它们 — 激光 — 把我弄醒了,确实伤着了我的头部。疼痛使我无法起床。由于疼痛,我不得不穿上防护服等待时间快点过去 …… 那样是很糟糕。通常我可以用金属服来阻挡激光,但有时激光也会穿透它。(大多数的周六晚上,迈克尔都在当地的一个酒吧喝酒,这或许并非巧合。)

 
一系列更为严重、更具破坏性的妄想观念把戴维送进了医院,因为他赤身裸体跑到市中心的大街上,声称他是上帝的儿子、是来把人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当他被送进医院时,嘴里还不停地喊着:

 
我是弥赛亚!我是戴维,拯救者,救世主 …… 我要把你们从罪孽中拯救出来,因为这些罪孽会使你们落入地狱的火海而不是升入(上帝的)天堂。你不能抓住我 …… 上帝会生你的气,整个世界都会生气的 …… 恶魔将会抓住你,因为你犯下了罪恶把我困在这里 …… 在第9层地狱杀了你,因为你把上帝的儿子关在这个大厅里 …… 我是来拯救世界的 …… 你不能把我关起来 …… 我是奉玛士撒拉、先知者、上帝和耶稣的旨意才来到这里的。上帝与我说话!而不是与你说话!因为人类世界及人类工作的邪恶、以及人类所作的这些 …… 罪恶 …… 事情,上帝要发怒了!天使会来这里把我带走的!

 
大约有1%的成年人被诊断为某一类型的精神分裂症。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文化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似乎都是稳定的(但要了解关于文化相关性的讨论)。发病的时间一般始于20至35岁,但女性发病的时间要比男性平均晚3到4年,且在更年期前后存在第二个发病的高峰期。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间歇性的疾病,严重的病发期往往被休眠期隔开。比如,威尔斯玛等跟踪调查了一组同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从他们初次发病开始调查,一直持续了15年。其中2/3的患者在此期间至少复发了1次,每次复发以后,就有1/6的患者无法康复:而且,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有1/10的患者自杀了。与良好的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急性发作、存在可识别的压力触发源、阳性症候群占优势,良好的社会支持以及无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等。

不如去死–京极夏彦的诅咒

淘到一本新书《不如去死》,刚看到这个书名时,笔者眉头一皱,心中不悦,这种腔调的书可不是我的菜。可当看到作者是京极夏彦时,心中窃喜,随即理会了其中韵味,以不如去死这一句话去诅咒众生,目的恐怕只有一个,于死地后而生吧,不知道这一本书,又是以何种方式来演绎京极堂式的传道呢。

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一如既往不是纯粹的推理小说,京极夏彦以其招牌式的心理描写和辩论,把一个案件的来龙去脉描绘地脱离了现实,可事实上,故事仍然是那样的真实。合上书页后,读者我依然悬在半空中,他果然是一个“妖怪”啊。

Better Me – Version 5 我道前行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冥顽须悟空

——题记

大概是从初中开始,发现自己是一个记性很好的人,倒不是说看书过目不忘什么的,而是对于周围的人和事,记得异常清楚,每一天发生的事,那些微小的细节,照进教室的阳光是怎样的角度,坐在我前面的女孩总是爱哭,篮球架下面的汗流浃背的身影,这些都印在我的脑海里,随时可以读取。养成这个习惯是来自一部当年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叫做《流星花园》,虽然现在再去看里面人物的装束,感觉除了周渝民其他都已经是杀马特风格了,但是当年确实算是引领了很多潮流,直到很多年后我重新去看日版的原著和漫画,才发现当年很多的理解都错了,不过谁又在乎呢,那时喜欢的就是那种热血上头的感觉吧。记得里面有句话,是用来解释为什么F4玩得那么疯,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家族的使命,等到以后接任了,他们就没有自由了,就不是他们自己了,所以他们就要抓住现在每一个时刻去玩去疯,才能让自己以后的日子里,有一点点可以抓住的回忆,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为什么而活。那个时候还年少的我感觉这是一句多么深沉和装X的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逼格非常高,于是我就想,是啊,我的人生虽然没有什么使命,但是她也是那么短暂,而以我的性格,大概毕业以后还会联系的人可能也就寥寥无几了,而我确实还是很喜欢当时那个集体的感觉,于是我开始学着去记忆中每一天的生活,希望未来我还能记住那时的一切。于是,每天睡觉前想想几天又看到了谁,球技有没有提升,新学的舞蹈动作记住没有,上课走神的时候看看姑娘们的身影,想想若干年后我们还是否会相遇。这个特殊的爱好,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技能,大家需要回忆往昔的时候,都不需要去翻相册了,我就是人工记录器。

虽然对于初中以后的事情,每一天好像都记得很清楚,清楚到甚至哪天睡觉做了什么梦,里面我有如何如何飞翔之类的,可是小学还有小时候的事情包括出生的事情所记的都只有模糊的残影,大概的过程都是来自长辈的描述,我自己记得清楚的事件太少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沉迷催眠,就是真心希望可以去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想想小时候不过也是个熊孩子,却总是隐约觉得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呢,可惜大概自己戒心太重,催眠一直没成功过,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有两件事,倒是一直没有忘记的,小时候的我,虽然也看过一些书,但是还是喜欢看电视。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动画片,印象中唯一有趣的就是变形金刚了,除了变形金刚当时最喜欢的应该就是西游记了。虽然那时隐约记得也有红楼梦三国演义什么的,但是以那个时候的我,肯定是看不懂宝玉黛玉之间那婉约凄美的爱情的,也看不懂周瑜孔明羽扇纶巾之类的运筹帷幄,至于其他的主旋律电视剧更加是没有兴趣。那个时候调皮捣蛋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天中午的时候看《西游记》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率真的性格,加上六小龄童精致的演技,对于那时的我有莫大的吸引力。我所记得的两件事,都是关于这部电视剧的,现在想想别人说三岁看老,后来我长成了一个看《家有儿女》这种电视都能莫名感伤的人,是因为当年的我看《西游记》这部魔幻旅游类电视也能哭。我现在还是清晰记得让我哭的剧情:一个地方是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那个放牧时喜欢喂孙悟空吃果子的人,从一个牧童变成一个老头,那是我第一次对时间的变迁有了如此深的感受,看着孙悟空仅仅只能露着一个头在外面却看着外面从落枫飞雁到阳春白雪,看着那个小牧童从豆蔻少年到沧鬓银丝,就是忍不住想哭;第二个地方,就是唐僧因为白骨精赶走孙悟空的时候,孙悟空跟八戒沙僧嘱咐要好好照顾好师傅,然后含泪踏着白云离去,那一刻我突然有种感觉,原来我一直向往的能够七十二变腾云踏雾的猴子,也是有忧伤的,那个在电视里好像无所不能火眼金睛的齐天大圣,也是有那么一种深深的无奈的。

虽然后来看过很多根据西游改编的东西,看过《大话西游》,知道那段一万年的爱情,看过《悟空传》,去体会那种踏破天地束缚的反抗精神,再后来,一遍遍反复读《西游记》原著,发现这是一部神奇的作品,每个人的心里有着各自的解读,每个人的心里也有着各自的西游,这便是每个人的道路。在网络上,有的人把西游理解为抗争,有的人认为是政治,有的人认为是修道成仙指点迷津,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只是,有一天我突然觉得,也许对于孙悟空来说,那山下的五百年是不是也许反而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间呢?看起来那段时间他并不自由,看起来是他人生的最低谷,没有齐天大圣的风光,没有西天取经的神圣,可是不用像花果山那样去考虑满山猴子猴孙的生活,不用像取经路上被束手束脚地工作,也许被压在五指山下,不能来去自如飞天遁地,可是幕天席地食草饮露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但是也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就好像我人生中的这几年,那些以为一直会在我身边的人都渐行渐远,曾经觉得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也渐渐改变,开始喜欢搓麻将,开始喜欢吃烧烤吃麻辣烫吃街边小吃,觉得最安逸的时光莫过于在冬天傍晚收了晒得暖暖的杯子,去面馆要一碗热干面点几个卤味再加一碗糊米酒,和一帮哥们儿在昏黄的马路边上一边吃一边吹比,然后买点零食回去开黑看电视,然后躲在晒得暖暖的被子里看着各种网络神yy小说入眠。曾经对国产八点档电视剧不屑一顾的我,也开始喜欢看看婆媳剧,也会为了那些漏洞百出的爱情痛哭流涕;曾经觉得网上交友如此不靠谱的我,居然也喜欢在yy上和从未见过面的人吹比到深夜;曾经以为一辈子也玩不好的英雄,渐渐也成了我的招牌,可以带领队友翻盘带领队友躺赢;曾经觉得会是人生最谷底的岁月,慢慢成了人生最美的一段时光。

我不是不怀念曾经的同窗好友,也仍然记得那些年有人陪伴的时光,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三天两头聚在一起的伙伴已经不在身边,那些陪伴左右的人已经不再联系,那些我曾经以为要追求一生的事物不过是镜花水月的时候,才发现这几年看似一个人的生活是那么的可爱与美好。常常听人说,我们人类是社会动物,需要群居需要相互交流和沟通,可是和人在一起就有了责任就有了避让就再也不会有自由了吧。倒是一个人只有自己的时候,反而更能成为真实的自己。所以再来看这几年,内心充满了感激与喜悦,第一次看得到自己的进步,看得到自己的成长,看得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我知道我依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依然还不算我自己定义里的best me,但是从未有一段时间,允许我用“人生”这个词,在我的人生中我觉得我对自己的认知是如此的清晰,对自己的未来有如此明了的概念,而一个人的我,虽然依然不能像梦里的我一样可以任意飞翔,可是我却不再有负担不再有亏欠,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终于自由了。

所以现在的我,大概处在刚刚从五指山下被压出来开始西天取经旅程的地方,只是还没有到戴上紧箍咒的章节而已。我想有一天我也会有紧箍咒的,这是一种必然的使命,而当旅程结束的终点我自然会破除这个禁锢我的圈圈,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完成了所有注定的磨练。

然后回头看看这些年成长的自己,绕来绕去终于开始走向自己想要走的那条道路,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命运,也许不过又是自己的另一种幻想,不管是哪种,现在这样挺好。我走我的路,我在我的路上很开心,祝你也一样。

 

逻辑选修课上的案例–作者阿斯塔罗特

–从吸管的SSS推理社QQ群转来,感谢其对题目做了简要的概括,以下为吸管转述的原话。

杀人碎尸案。

案子不重要和有扰乱嫌疑的线索不说了,整理下来关键线索就两条,警察同志们5分钟得出侦查结论,15分钟拿出方案,2小时以后案子就破了,堪称神速。

线索就两条:
1)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刑侦大队接到报案说发现一个尸包(行话:包尸体的包袱/袋子等)。
2)赶到现场以后打开尸包,发现是一包新鲜尸块,拼了一下,发现是半具尸体。【 补充一下常识,一般行话说”新鲜尸块“指的是没有尸斑或者只有少量尸斑的,没有经过处理、加工、冷冻、泡水等情况的尸体碎块。 】
OK,就这两条内容,警察已经知道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尸包是这个样子以及如何抓捕嫌疑人了。现在就请各位来分析一下吧。
能说多少算多少,太小说情节的请PASS,这是真实案例,不是小说。

 

以下为解答

答案:
警察派了两个侦查员在原地蹲守,大概一个多小时以后犯罪嫌疑人就背着第二包尸块过来了……加上翻找尸块,拼尸块,讨论案情和决定计划的时间,刚好差不多两个小时破案。
推理过程如下:
一)对于新鲜尸体
1、尸块是新鲜的(尸斑轻微)说明人是刚杀的(或者说是今天才杀的)。
2、嫌疑人没有通过分尸来藏匿尸体的故意,否则既然已经花功夫碎尸,就应该分散抛洒而不是一大包整抬。
3、既然没有藏匿尸体的故意,那么为什么要碎尸呢?(这里就留下了一个疑问)当然不是马上就能回答的,否则就是神仙了,而是要通过后面的推理辅助的。
二)对于半具尸块
1、这里出现了半具尸体,说明还有半具尸体
2、这半具尸体要么被抛尸了,要么没被抛尸
3、嫌疑人在上一个推理中已经得出结论没有分尸藏匿尸体的故意,因此不存在分开抛两个半具尸包的必要性(半具尸包丢哪里都没有藏匿价值)。
4、因此如果犯罪嫌疑人抛弃另外的尸包,则此尸包应当也是半具,并且抛在附近。
5、附近没有其他尸包。
结论:另外半具尸体还没有被抛出来(或者说在被抛的路上)
回到问题1,明明没有藏匿尸体的故意,却要碎尸,并且一次只抛半具尸体,并且一趟一趟的抛,说明犯罪嫌疑人力量不足。
综合(一)和(二),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女人或者一个瘦小的男性,因为力量不足只能分次抛弃尸体,刑侦方法就是在原地蹲坑等他/她来第二次抛尸的时候直接抓现场。(因为对方没有藏匿尸体的故意,因此没有必要去选择另一个抛尸地点,更多的抛尸地点和次数抛弃如此大包的尸体是危险的。在前期侦查过程中周围也一直没有出现人,可以推断嫌疑人十有八九不知道尸体已经被发现了,因此蹲坑成功率很高)最倒霉,真没蹲到,也可以推断另外一包尸体可能已经被抛掉,那就动员警犬追踪即可。(因为前一包尸体很新鲜就被抛掉了,可以推断嫌疑人没有保存尸体的想法/条件,因此必然会尽早抛弃第二包尸块,如果没蹲到,说明发现的尸块才是第二包,那么首先就是找到第一包,然后拼凑寻找尸源,走正常的侦查程序即可)

手机文字推理游戏开发进程

一年多前,笔者和两个朋友一起商讨开发一款基于手机平台的文字推理游戏,开发了近3个月,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搁浅。

这些时间,我仍然在考虑是否需要继续做这个事情,但是之前这个游戏开发进程的停滞也是由于程序会有各种各样的bug,最近,我发现之前用的那款开发工具有了更强大的新版本,非常适合这种文字推理游戏的开发,于是我花了5天时间,把游戏移植到了这个开发环境上。再花一个星期左右,便可以把全部功能都做完善。

其实,笔者做这个游戏,只是单纯的想把自己的推理小说做成游戏版本,以一种交互的方法进行阅读和推理,应该会很有趣吧,这类游戏在日本其实挺火的,但是国内,一般都做得极为粗制滥造。

等这个游戏框架搭好后,再专门请美工设计一下人物,场景,这个游戏应该就算完整了。

山姆日记(二)

山姆和同是工程师的同事杰瑞说,“杰瑞,你看”,山姆顿了顿,朝右手边的公交车站指了过去,杰瑞跟随山姆指的位置看了过去,“杰瑞,如果有一辆公交车停靠的位置离车站的垂直距离过远,在那时,刚好有一辆机动车,比如摩托车,从中间穿过去,很有可能会撞到下车的乘客,那这乘客不是重伤就是死了。”

杰瑞低头想了会,轻叹一口气,抬起来,微笑地说道,“山姆,你说的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这也太巧了,首先,公交车司机停靠的位置要刚好离车站间至少容得下一辆摩托车和一个人,其次,摩托车司机在这个时候没有停下车,而是冲昏了头冲了过去,再次,下车的乘客刚好也是闷头走出了车门。这三点都满足,才有可能出现你说的情况。”

山姆抿着嘴,刚想回答,可又无法辩驳,杰瑞说得很对,于是,山姆只是笑着回答,“也是啊,可能是我想多了。”

口中虽然这么说,可山姆始终觉得,这个世界上,看似平静,实际上各种微不足道的小概率事件都可能爆发为一场悲剧,而这些悲剧都不可逆转,或者这种小概率事件永远不会发生,或许,转瞬间就会出现,山姆没再多想,继续往家的方向走着。

 

公交车上奇怪的女子

当公交车在西电宾馆站停靠时,上来了一位年轻女子,打扮时髦,右肩一个挎包,手上还拎着一个提包。她径直走到我前面的空位上坐下,坐毕,她把提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一切都很很寻常,可不过十来秒,她的行为开始显现出了局促不安,她转过头来往公交车后的车窗看,先是只看了一眼,随后便是不停地往后窗看,甚至半站着身子伸长了脖子往后看,我身边的哥们显然不适应这种不甚礼貌的行为,他的表情上早已显得有些不耐烦,或许,这名女子再如此回头张望一次,这哥们就要出言训斥了。可车刚驶到西电宾馆下一站的南洲城,这名女子便下车了。

奇怪的女子,为何在公交车上不断回头望向车厢后窗,又为何只坐了一站便下了车。若是寻找标志性的建筑,女子显然该看她身边的窗户,而不是后窗,而往后窗看去,似乎只能看到车道后面的其他车辆,难道是在找一辆特别的车么?若是找认识的人,恐怕应该可以直接电话联系,难道那辆车上的人她不认识么?

想不清楚,女子的行为将成为一个谜。

 

《死亡通知单》书评

一口气读完了周浩晖的推理小说《死亡通知单》,小说内容跌宕起伏,充满人性的关怀与反思,严肃不失活泼,热血之中也饱含着温情。封面上,书评人说他是中国的东野圭吾,事实可以证明,只需说周浩晖是中国第一人即可,不用加上东野圭吾四个字。

一般来说,在推理小说中,很少会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句子,因为吸引人的地方一般都是剧情,但是看完这篇小说,脑海中除开那些经典的正邪对决之外,更是不断浮现出那几句经典的文字。

“拥有广阔退路的人总是能显得很高尚 …… 当你第一步走错了之后,就无法再回头。”

后半句,可能会在其他的书中听过类似的话,但是前半句,无疑是经典,书中这句话出自反面一号人物之口,我也不用多说什么,各位可以自己去品味。

除开这句,还有诸多经典的描写片段,比如一号男主罗飞与女友的牙模轻吻的那段描写,也是十分传神,再就是最后一章,把文章主旨升华的那一些对话,都是已经超越了推理小说本身的范畴。

小说看完了,很过瘾,于是,我也把周浩晖其他的推理小说都买了,之后再慢慢欣赏他其他的作品。

周浩晖与《死亡通知单》

最近,笔者闲来无事找了部网络剧《暗黑者》消遣,没想到,这部剧还挺不错,于是开始扒了原著作者周浩晖的个人资料。

不看不知道,他的个人资料一下就吸引住了我,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毕业后在高校当老师,两个特征,高智商和有闲暇时间,这不正是写侦探推理小说最需要的两点么?周浩晖是77年生,比笔者大了整整一圈,当然,在这一圈的时间内,社会阅历的增长,个人修养的提升,价值观的趋于稳定成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得作者的文字老练且大气。作为一个社会流派的推理小说作家,更是需要年龄的沉淀。

随后,我立马网上订购了他的小说《死亡通知单》,也就是《暗黑者》的原作。昨天,书也到了,草草翻了前面几页,风格与电视剧区别很大,想必故事情节也有差异,不过,凭着一股直觉,我觉得这本书会很好看。

作为一个推理爱好者,笔者也是想尽个人的力量支持国产原创推理,毕竟侦探推理这个领域在国内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真希望有更多像周浩晖这样的作者出现,笔者也就有更多的书看了。

 

推荐节目–心理侧写师李昂

心理侧写师李昂的短视频节目还是蛮有趣的,每集只有四分钟,分别讲解一个历史上的连环杀人犯。

其实用什么描述手法笔者倒不是很在乎,而是对题材挺感兴趣,大家也不妨去看看。

说实话,笔者并不是很赞同把任何案件都往心理学上去靠,心理学这个东西毕竟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因此,它存在怎么解释都行得通的这么一个情况,现在各种各样的犯罪心理学小说和影视剧也是层出不穷,其实看多了会发现都是同一个套路,童年时期的创伤,家庭的不幸,外界的歧视,内心的封闭等等。

而李昂的这个节目,时间很短,因此,在简明扼要地讲解罪犯的情况外,并不会添加过多的个人分析,笔者认为,这个度把握地还挺好。

当然,如果读者对心理侧写感兴趣,可以看看一些其他的节目来补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