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摘记(二)

第四章—西方的衰落

 

西方衰落的几个表现

1、缓慢的衰落

2、衰落的曲折性

3、权力是一个人或群体改变另一个人或群体行为的能力包含经济,军事,政治,制度,人口,技术,社会或者其他资源

普世的文明必须伴随着普世的权力,权力的增长往往伴随着文化的繁荣

那些认为一个普世文明正在并且一定会出现的人们,以及那些认为西方化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的人们,几乎普遍忽略了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拒绝承认,该论点的逻辑需要他们支持西方扩大和巩固其对世界的控制,而且如果其他社会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就会恢复旧的信条、习俗和实践,这对于普世主义者来说是有碍进步的。然而,那些为普世文明有点辩护的人,通常不为世界帝国优点进行辩论。

我的想法,权力和文化的关系很重要,但是不能不忽略文化对于权力的促进作用,尽快摆脱影响国家发展和权力增长的旧实践和旧习俗、信条也是相当关键的,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仍然需要学习优秀的先进的制度,而不是因为自我权力的膨胀而忽略了内部的问题。

当然,亨廷顿语义中的权力不仅仅包含军事经济的硬权力,同时还包含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软权力,所以,亨廷顿的说法正包含了我的看法,但是他对于文化的含义并没有解释清楚。

软权力是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为了权力,但是我认为,软权力自然也是反作用于硬权力的,当然,作者并没有否认这点,例如,东亚的中国日本似乎更认为自身的繁荣是因为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后同样保持着自身的文化,认为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自身得到了进步,这被称之为“第二代本土化现象”。

李光耀,新加坡前任总理,曾是剑桥的法学高材生,回新加坡后推行儒家学说。

就像50-60年代,苏联经济军事强大,吸引了很多共产主义者,而到苏联解体后,这种吸引力随之消失。

20世纪上半页保守主义者认为没有宗教信仰将会变得和希特勒、斯大林一样,社会会变得无政府主义,没有任何信仰,而另一部分人认为随着现代化会使得人们更加的理性而抛弃这些宗教信仰,结果表明无论是希望和悲观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20世纪下半页出现了原教旨主义,拟在反世俗化,这与曾经的宗教改革完全相反,是一种全球规模的运动,吉利斯凯伯尔称之为“上帝的报复”。

出现宗教运动的原因是因为现代化进程,西方250年完成的在非西方文明50年便完成,从农村到城市,接触完全崭新的事物,将会导致理解与现实脱节,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某种精神寄托,需要重新认识自我,此外也是人们之间,社会中需要进行的一种认同,对于俄罗斯是东正教,对于印度是印度教。对于现代化生活中,宣扬自我救赎和个人命运的基督教更能给人安慰,而不活跃的佛教则不再适用。在中国,儒教也越来越不适用,而人们更愿意去信仰能够更为合适的宗教。亨廷顿认为,在“上帝的报复”和本土化中,前者获得了胜利。

第二个原因是西方的退却和冷战的结束,让人们从世俗上帝的意识形态转为了真正的上帝。

宗教复兴运动是反世俗反普世的。

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

亚洲的自我肯定

中国在苏联解体后,没有全盘西化,这是决策者不愿意的,也不是8亿农民所愿意的,所以使用了一种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权威政权主义、推行民族主义的结合方式,把民族主义代替了马列主义,这也就是中国尊重历史,强调民族复兴的原因,因为这是提高人民的民族主义的有效方法。

中国在天安门事件后,有意接受民族主义,并以此反美,同时这也让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发扬,对于民主,中国人并不信任,而是更信任本民族传统的,带有家长性质的,排外性质的,专制性质的传统。因此,无论是中国、台湾还是新加坡都在推崇儒家文化。

亚洲的四个自我肯定的因素:

1、经济的持续增长

2、亚洲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3、亚洲各文明有差异,但认同有共性

4、认为其他非西方国家应该效仿亚洲模式,包括文化和政治

伊斯兰的复兴

复兴伊斯兰的主力军

1、知识分子和学生

2、新近移居的人群

3、城市中间阶层

复兴的几个原因

1、石油的价格上涨,上个世纪70年代

2、80年代后,石油价格虽然不涨,但是出生率大大提高,人口增加,年轻人口增多

亨廷顿认为年轻人占社会人口比重大是主导社会革命的重要原因

西方社会包括亨廷顿认为穆斯林好战、军国主义,但我认为这绝对是片面,美国以反恐的目的打击中东,实际上,穆斯林是为了反对入侵而战,因此才使用恐怖袭击,就像日本宣扬圣战入侵中国,中国人自杀式反击一样,穆斯林是宣扬反对暴力的,如果有敌人对我们进行攻击,真主是允许我们反击的,这是我们的权力。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