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学者与犯罪 — 牛津大学公开课

接着上一篇文章继续说,这一次是公开课的第二课,主要是谈及牛津大学这个纯净,神秘,理性的圣地,却与犯罪小说扯上了说不清的关系,并且,推理小说中的一个分支学院派也从某种意义来说诞生于此。接下来,慢慢谈谈这堂课的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也就是20世纪20-30年代,那时候可以认为是学院派刚刚诞生,并且奠定了学院派与牛津大学之间关系的时代。有三本非常出名的书,笔者我都没有看过,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第一本是1933年的J. C. 马斯特曼的《牛津悲剧》,第二本是1935年塞耶斯的《俗丽之夜》,再就是1936年的迈克尔·英尼斯的《校长宿舍谋杀案》。这三本书所代表的那个年代的学者派推理小说都有一些特色,首先,侦探当然是有着学者的作风,或者本身就是教授,而且博学多才,其次,凶杀往往发生在封闭的学校内部(满足密室这一特性)。具体的,说实话,我也不是太清楚,但是不得不说,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质量肯定是不会差的,想想艾勒里·奎因,迪克森·卡尔都是那个时代让我非常喜欢的推理作家。

到了40-60年代,也就是脱离了战争之后,学院派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这跟整个大环境是相关的,如果说20-30年代,学院代表着一种崇高,代表象牙塔的话,那么到之后的这个年代,学院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了,纯理论的学科少了,神学,哲学也不再那么重要了,更多的是与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学科涌入了进来,自然的,学者也不那么博学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加细化的分工,需要更多的尖端人才,这也导致了一点,推理小说中的学者,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怪癖了。

比如,埃德蒙·克里斯平笔下的杰维斯·芬恩教授,以及其最著名的《玩具店不见了》,《镀金的苍蝇》,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下这两本书。再就是,莎拉·寇威尔,和其笔下的希拉里·塔玛,在这里,讲师讲了一个段子,这让我这个曾经也做过科学苦工的人笑个半死。段子好像是说的希拉里·塔玛看论文:

——我10点多开始工作,阅读一篇论文,我看得如痴如醉,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多久,我看了看时间,发现已经快11点了。

懂的人,必须要会心一笑。再就是除开学者侦探本身特质的变化外,故事和凶杀地点往往也独立于大学的封闭环境。

再往后,到了这几十年,有些可惜的是,学者侦探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警探,不过,仍然有一些警察,他们身上仍然有学者的特质,他们常常博学多才,出口成章,能够随意引用各类术语。比如说,莫尔斯,第一课中提到过他,在第三课也会重点写他。

这里重点要谈到一个推理小说的旁支,讽刺推理小说,比如罗伯特·鲁滨逊的《死亡教员之警官》,英文是《Landscape with Dead Dons》,讲师把其中的段子讲得非常搞笑,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篇小说。

随后作者还谈了一些作家,他们也是学者推理的代表,但与牛津大学的联系也不那么紧密了,这些作家我都没听说过,在这里列出来,当作一个记录,说不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维罗妮卡·斯托伍德的凯特·伊沃里,伊恩·莫尔森的威廉·福尔克纳,阿曼达·克罗斯的凯特·凡斯勒,简·兰顿的荷马凯利,吉列尔莫·马丁内斯的牛津谜案。

最后,讲师做了一个总结,谈到为什么牛津是推理小说中最常见的地方,有如下四点:

一、英国的校园小说一直以牛津为主。

二、不少推理作家本身就是牛津的。

三、牛津大学里面的规划,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较适合各类的凶杀。

四、离伦敦近,而且也是宣传英国风格的一种方式。

五、最重要的是,牛津往往代表了一种怀旧,代表了一种追求回归校园,回归宁静的愿望。

这一课的内容大致如上,让笔者了解了很多不懂的知识,即觉得有趣,又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个推理小说的重要发源地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